2014年10月9日-10日(E2-M19会议室),第13届中国(上海)国际乐器展览会的品牌活动 ——“第五届华乐国际论坛”,将载誉而归,再次与海内外观众共同感受国乐的醇厚绵长。
主办方已成功邀请到王中山、章红艳、冯少先冯满天父子、刘星、戴晓莲等国内顶级演奏家、教育家,分别主讲古筝、琵琶、阮以及古琴四场名家讲坛。嘉宾阵容强大,不啻为当代中国弹拨乐的群英盛会。
本届论坛仍秉持初衷,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梳理、反思、创新与传播。不论专业师生,或是入门乐迷,都能在这个公益免费平台,领略名家风采、感悟千年丰韵、翘望传统新生。
王中山是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,教育家,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,中国音协古筝学会秘书长。在古筝演奏方面,王中山先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。他的音乐表现细腻、传神,音色柔美而亮丽,善于用情绪化的音乐语言表达理性化的思维。曾获国际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古筝第一名。他举重若轻的弹奏技巧、飘逸洒脱的“王者风范”令人瞩目,被誉为“筝坛圣手”。中国现代筝演奏新技法的领军人物。
在古筝技法开拓方面,他有许多新的创意并付诸实践,如在一九八六年“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”上,他创造性地运用轮指技法、并在中国筝上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义甲的形式进行演奏,丰富和增强了古筝双手演奏技能;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,令古筝面貌为之一新。目前,这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国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中已经得到广泛推广,显示出这些新技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。
今年十月上海乐器展的名家讲坛现场,王中山将从一个考官的角度,观察2014走进高等学府“筝人”的技艺、学养状况及其引发的思考。每个考生都知道苦练技巧的重要性,但也许器乐演奏的“真谛”却是以真情实感并运用技巧来诠释作品。如何才能打动考官呢?技巧完全过关只是第一步,只有全身心投入音乐,把考官的关注点从演奏技巧转到了作品演绎的情感和意境,才能真正打动考官。当你“动作比内容”多地“炫技”时,那就好比对考官说:我这个“技术工”还行吧。与此同时,音乐却“不见了”。如何将技术和真情投入音乐,真正地以情动己,以情动人?让我们共同期待!
在央视热播的《出彩中国人》中,冯满天因弹奏中阮而引起了评委和观众的关注,他在舞台上手持这种民族乐器,弹奏出来的却是摇滚味十足的《花房姑娘》。在节目中,评委除了被这种特别的演奏方式所吸引,更被他二十年来执着寻找“非琴不是筝”的中阮古音而打动。
阮是一种传统国乐,是阮咸的简称。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,因而得名。四弦有柱,形似月琴。始于宋代,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,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,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。
虽然阮是一种历史悠久、很中国的乐器,但从“非琴不是筝”的唐代直到今天,似乎阮在“动人心弦”的几千年中,却一直在国人心中有一种“陌生感”。如何让“阮乐”走进现代人的音乐生活?如何“激活”“阮乐”的现代音乐审美理念?什么才是“阮乐”亲近民众的“密码”?怎么做才会让国人认识阮、喜爱阮?今年十月上海乐展的名家讲坛将聚焦“阮咸”这种国乐中的小众乐器,特邀三位中阮大师现场为观众展示这种古老乐器来带的特有魅力。
且看冯少先、冯满天父子畅游“阮族”艺术的新天地
主讲:冯满天 中央民族乐团阮演奏家( 作为著名月琴演奏家冯少先之子,六岁就拿起月琴,一个曾经的摇滚歌手,最大的心愿是有朝一日大学生能抱着中阮唱情歌,2014年“出彩中国人”冠军)
嘉宾:冯少先 著名月琴演奏家
时间:2014年10月10日下午15:00 - 16:00
冯满天曾经说过:“我弹阮,师傅是冯少先,也是我爸爸。他告诉我,弹琴的就是弹琴的,你谁都不是。我也问过自己,我是谁?我也想问问观众,在您眼里我是谁?只是给您添一乐儿的琴师吗?我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,可我能用手中的琴表达情感表达爱恨!因为有一种生命叫国乐!”
千百年来一向“正襟危坐”的阮乐走到了今天,是不是可以允许“一部分人先站起来”,一部分“曲”先“唱”起来。古老的阮乐需要有现代化的认知和突破。今年十月的上海展会名家讲坛上,我们请来冯少先、冯满天父子共同和您聊一聊一段两代人因阮成痴的故事。
现代“阮实力”面面观,听听刘星对当下“阮族”艺术的质疑
主讲:刘星 阮演奏家、半度音乐艺术总监( 一直为了让人们“读懂”古老的“阮氏家族”而不懈努力,《云南回忆》等佳作受到姜文、张艺谋电影的“瞩目”,他依旧“一意孤行”痴迷阮乐进而修成“阮乐隐士)
古老的“阮系列”走到今天,其“独有”的艺术特征、技艺手法,乃至教育理念、制作技艺等,依然在“诸子百家”中“争鸣”,难有初步稳定的“共识”。
虽然在乐队中阮的需求量很大,但很长一段时间里,在“玩国乐”的地方乃至音乐院团,阮的演奏并不以“专业”的姿态出现,而常常由琵琶、柳琴等“专业”的乐手“兼任”。于是,阮就变得越来越“业余”,阮的演奏“腔调”也越来越有了琵琶、柳琴的“影子”。在这样的“历史背景”下,近些年各专业院团打造出来的“阮专业”,社会上的各种“阮培训班”,其“阮氏”的“纯度”会有保障吗?那么,从持琴姿势、演奏技巧直至系统教材、师资标准,究竟怎样的“阮系列”教学,才能保证其是只属于“阮系列”的、“血统纯正”的模式呢?“阮痴”刘星欲以“切肤之痛”和“切身之感”,“痛”陈己见。
“今夜闻君琵琶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。”——章红艳带您回顾百年“琵琶行”
琵琶,作为中国经典民族乐器代表,已经有二千多年的悠长历史。最早被称为“琵琶”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。“琵琶”二字中的“珏”意为“二玉相碰,发出悦耳碰击声”。自琵琶诞生,古代的文人骚客、仁人志士都曾为这种独特的乐器谱写过优美篇章。从《十面埋伏》的战场厮杀,从白居易的“珠玉落盘”,直至徐志摩听到的“半夜深巷琵琶”,从“壮怀激烈”到“柔肠百转”,从“技艺精进”到“流派纷呈”,琵琶创造的妙韵和美誉古今流传,更是对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功不可没。